图录号/艺术家:

朱敦儒 1145年作 与益谦郎中札 镜心

图录号:0416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朱敦儒 1145年作 与益谦郎中札 镜心
图录号:
0416
年代:
1145年作
艺术家:
朱敦儒
材质:
水墨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34.5×46.2cm
起拍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
拍卖会名称:
北京保利拍卖202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仰之弥高—古代书画夜场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出版:郑重著《中国文博名家画传—张珩》,第148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著录:1.张珩著《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书法—木雁传真第一编(1960年),第643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2.郑重著《中国文博名家画传—张珩》,第110页,文物出版社,2011年。3.张珩著《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 1》,第33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 题识:敦儒再拜,益谦提宫郎中亲友。暌索岁月如此,彼此患难之余,徒勤怀想。夏暑方盛,伏惟尊履万福。敦儒昨蒙误恩,今已到官。力小任重,增以愧惧。才到,尘劳纷集,应接不暇,神疲力勚,如沉浮波浪中,不知身之为谁也。拨冗作启,不展万一。昨晚次一到三衢。款晤有期,唯冀尽珍重理,不宣。敦儒再拜上。益谦提宫郎中亲友坐下。十四日。鉴藏印:谭敬、谭氏区斋书画之章、徐安、张珩私印、吴兴张氏图书之记、张文魁、张氏涵庐珍藏、五常鉴赏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说明:1.根据方爱龙教授的研究,受书人或为南迁后的翰林侍读学士、龙图阁直学士范冲(字元长,1067-1141)之子范仲熊(字益谦),其时或在临安都中官授某部郎中。2.纽约佳士得《上海张氏涵庐旧藏——宋元翰牍明清书画精品》专场,LOT10,1996年9月。3.1996年9月,《上海张氏涵庐旧藏——宋元翰牍明清书画精品》拍卖专场在纽约引发强烈关注。毕竟除了公家以外,私人收藏里能有19件宋人信札和20件元人诗牍的情况极为罕见,更何况这批宋元诗牍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露面。于是上海和北京两地博物馆对张氏涵庐的收藏都非常重视。上海博物馆马承源、汪庆正、钟银兰、单国霖等专家,启功先生、傅熹年先生与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徐邦达、刘九庵、杨新、王连起等都曾一起鉴定了这批书法,并大加赞赏。拍卖时,全球收藏中国古书画的机构与人士纷纷云集至此,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文物公司等国家文博单位也派代表到现场。这些稀世珍品,其中有一部分入藏各地博物馆,如石介《内谒帖》、富弼《儿子帖》、何栗《屏居帖》、吕嘉向《足疾帖》、左庐《高羲帖》入藏首都博物馆,朱熹《符舜功帖》和《宋拓二王帖》入藏上海博物馆,钱端礼《吴江帖》入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有的为私人藏家所竞得,如曾巩《局事帖》、曾纡《过访帖》、张即之《论书帖》以及朱敦儒《与益谦郎中札》等。4.此作为张珩、谭敬、徐安、张文魁、张五常旧藏。张珩在《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中称此札原是明代王世贞收藏的《宋人尺牍》中的一页。5.张珩(1915-1963),古书画鉴定专家。字葱玉,别署希逸,湖州南浔。建国后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1961年,文化部组织以张珩为首的书画鉴定小组,到全国各地巡回鉴定书画近10万件之多,发现了一批湮没已久的书画珍品。6.谭敬(1911-1991),字和庵,广东开平人。谭敬出生于豪富家庭,爱好文物书画,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与张大千、郑振铎等友好,因而精于文物鉴定,亦富于收藏。在美国有关书刊中,将谭敬列为中国现代收藏家鉴赏家之一。谭敬在港时亦曾被聘为香港文物协会顾问。1950年回上海,次年8月将珍藏战国时期齐国量器“陈纯釜”和“子禾子釜”等捐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还将所藏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稿卷孤本捐献国家,现由故宫博物院收藏。7.徐安(约1899-约1962),现代画家、收藏家。号懋斋。浙江吴兴人。金城女婿。工画花鸟走兽,好收藏,嗜古今各类印谱。后尽献其所藏印谱二百余部和古笺纸,并归上海博物馆。8.涵庐主人张文魁(1904-1967),字师良,斋名涵庐,松江川沙王港人(今上海浦东)。初为上海恒义升百货店学徒,后并入三友实业社、国华投资公司等,以经营百货致富,为海上商业巨子,同时兼任中华全国工业协会理事等职。1948年赴港,旋往巴西定居。经营之余,酷嗜书画,与沪上书画家、收藏家过从甚密。偶尔参加张珩(葱玉)韫辉斋雅集,品评甲第,还陆续购得张氏韫辉斋藏宋元书画、尺牍不少。9.张五常(b.1935),著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是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亦为重要收藏家,所藏书画甚富。朱敦儒书法及其《与益谦郎中札》简议文/方爱龙(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一赵宋崇尚“文物之治”,故两宋书法名家亦以儒行卿士最为大宗。南宋名士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晚号岩壑老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其早年“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宋史》本传),时称“洛川先生”,又称“伊水老人”。钦宗靖康初,召授学官,辞归。高宗建炎二年,再召不就。绍兴三年(一一三三),特补迪功郎;五年,特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自此出仕,先后兼权兵部郎中、通判临安府、枢密行府谘议参军。十四年除提点两浙东路刑狱,十六年罢职丐祠,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致仕。二十五年起除鸿胪少卿,旋即依旧致仕。二十九年,卒于秀州(今浙江嘉兴),年七十九。事迹《宋史》卷445《文苑七》有传。著有《岩壑老人诗文》一卷、《猎较集》若干卷、《朱敦儒陈渊集》二十六卷,今均佚;存词集《樵歌》三卷。《全宋诗》(第25册)存录诗九首,《全宋文》(第161册)收录14篇(其中书札7帖,含残简;书画题跋5则,记文2篇)。朱敦儒《与益谦郎中札》(又名《暌索帖》《提宫帖》),因秘藏民间私家,向来隐晦不显。著录始见于现代古书画鉴藏家南浔张珩(字葱玉,1915-1963)的《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第一册(即《木雁传真》书法第一编,1960年),而后郑重《中国文博名家画传·张珩》涉记。据张珩记:“此帖今在《宋人尺牍》中……此亦弇州所集册中者,余得之沪上。” 弇州,即王世贞(1526-1590),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坛“后七子”之一,吴门著名书画鉴藏家。张珩20世纪前中叶,该札原件流落上海,先后归张珩、谭敬(和庵)、徐安(懋斋)、张文魁(涵庐)诸家递藏。此帖声名大著,初始于1996年9月纽约佳士得《上海张氏涵庐旧藏——宋元翰牍明清书画精品》专场,包括本札在内的19件宋人书札和20件元人诗牍公开亮相著名拍场,引起启功、徐邦达、刘九庵、傅熹年、钟银兰、单国霖等书画鉴定专家的高度重视。最终,本札被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兼书画收藏家张五常竞得。公库未能得之,仍然珍藏民间。作为2023北京保利秋拍推出的重要拍品之一,且是目前仍未收归公库的唯一一件朱敦儒墨迹,必将引起新一轮的鉴藏效应和深入研究。二朱敦儒传世书迹并不多见。截至目前,其传世墨迹仅有4种(含刻帖重见1种),又仅见于刻帖的书迹1种。具体如下:(1)行草书纸本墨迹《尘劳帖》(又名《别后帖》,见【附图1】),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无纪年,约绍兴十四年(1144)至十六年(1146)两浙东路提点刑狱任上所书。明末项元汴旧藏之物,清前期先后著录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14、吴升《大观录》卷7、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卷下等著录。入清内府,为《宋人法书》第三册作品之一,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并辑刻于《三希堂法帖》第17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13册、《故宫法书新编·宋人墨迹集册》第5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元明尺牍名品选》第3册等有影印。(2)行书纸本墨迹《与益谦郎中札》,又名《暌索帖》或《提宫帖》,无纪年,约绍兴十五年(1145)盛夏所书。(详见下文)(3)小行楷书纸本墨迹《跋定武旧本兰亭》(见【附图2】),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绍兴十四年甲子(1144)九月十四日,应友人吴说(傅朋)之请,为吴氏所得旧拓佳本而作。在“独孤僧本”(俗称“火烧本”)《定武兰亭》后,故题跋墨迹原件现貌亦已为残件。《海を渡つた中国の書》《法书至尊·中日古代书法珍品特集(上)·墨迹卷》等有彩色影印。此跋完整内容,见南宋俞松《兰亭续考》卷1,《全宋文》卷3503据而收录(据墨迹残本相较,“绍兴”“甲子”间衍一“中”字)。(4)行书纸本墨迹《跋米友仁潇湘图长卷》(见【附图3】),现藏上海博物馆。绍兴十五年乙丑(1145)“清明后两日”(四月七日)题书。味跋文意,似为自题家藏本。见于明郁逢庆《续书画题跋记》卷2、汪珂玉《珊瑚网》卷28和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考》卷13等先后著录。全跋文字见《全宋文》卷3503据而收录。 (5)小楷刻帖拓本《挽太夫人挽诗一首》(见【附图4】)。庐陵曾氏旧藏,南宋曾宏父辑刻于《凤墅帖》前帖卷18“南渡名贤诗帖”中。无纪年,但据帖后曾氏跋记可知,诗书为挽曾宏父外曾祖母宋令人而作,时间当在南渡之初朱敦儒客寓庐陵(江西吉安)曾氏宅期间。宋拓孤本现藏上海图书馆。三除上述5种见传现世的书迹之外,另有见诸文献著录而今书迹未见的朱敦儒之书若干种,所见著录主要如下:(1)陆游《渭南文集》卷44《入蜀记》记载曾见朱敦儒隶书“揽辉亭”题榜一种:乾道六年七月九日过金陵游保宁寺揽辉亭,“寺僧言:亭榜本朱希真隶书。已为俗子易之。”可知朱敦儒善隶书。(2)朱熹《晦翁题跋》(丛书集成初编,影津逮秘书本)卷1有《跋朱希真所书乐毅报燕王书》一则:“余尝恨右军不写此书,而写夏侯之论。今观玉山汪季路所藏伊水老人手笔,老人得无亦有,余之恨乎!季路将刻之石以贻永久,余知有志之士当复有废书而泣者矣!淳熙壬寅十二月庚申,新安朱熹书。”汪季路,即汪逵,江西玉山人,汪应辰子。朱敦儒特赐进士的绍兴五年,汪应辰(圣锡)是该科进士第一名。据此可知,朱敦儒曾有小楷《乐毅报燕王书》一篇,南宋中期时归汪逵(字季路)所藏,淳熙九年壬寅(1182)十二月朱熹得从汪氏处观跋。清《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78《历代名人书跋九》据而著录为“跋朱希真所书《乐毅报燕王书》”一条。汪逵当年摹刻上石本未见传世。(3)朱熹《晦翁题跋》(丛书集成初编本)卷3又有《跋朱希真所书道德经》一则:“岩壑老人小楷《道德经》二篇,精妙醇古……季路得之,远以相视……因记其后而归之。季路能攻石,传刻以与好事者共之,即大幸……庆元丁巳十月庚辰,云台子私记。”云台子,朱熹晚年别号之一。据此可知,朱敦儒曾有小楷《道德经》二篇,亦汪逵家藏,庆元三年丁巳(1197)十月朱熹曾得汪氏远来出示作跋。《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78《历代名人书跋九》据《朱子文集》著录为“宋朱敦儒小楷《道德经》”一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卷79《法帖部·艺文二》著录为“跋朱希真所书《道德经》”一条。汪逵当年摹刻上石本亦未见传世。(4)南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22著录“朱希真书简帖”一卷:“5帖,并行书。第一、第四帖各10行,第二帖九行,第三帖三行,第五帖四行。尾批三行。”《全宋文》卷3503据收,将之分录为6帖,依次订名为《书简帖》《音问帖》《幸会帖》《惠书帖》《将爱帖》《承惠帖》。按,《全宋文》所订,未妥之处有二:一是,《书简帖》《幸会帖》二种未遵循撷取札中关键词的命名原则,尤其将“书简帖”这一岳珂原本定名5帖全卷的统称作为第一帖的帖名,当系整理校点者误解;二是将岳珂著录中提及的“尾批三行”(此三行或为第五帖“将爱帖”的尾批附言)剥离为单独一帖,亦不合理。(5)南宋桑世昌《兰亭考》卷5著录《跋兰亭帖》(绍兴十六年十一月七日)、《跋杨氏兰亭帖》(无纪年)。后一跋,朱敦儒为洛阳故交杨景范(旧藏主人)之妻、自家“丘嫂”李氏所得之本所作,此卷《兰亭》拓本另有北宋名家冯京(当世)、晁补之(无咎)二家题尾。《全宋文》据而收录。(6)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卷4上著录《题吴道子天龙八部图》。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重阳前一日”(九月八日),跋家藏本。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考》卷8亦有著录。《全宋文》据而收录。(7)清初顾復《平生壮观》卷3“简札杂书”一组著录《寄声札》。仅存录帖名4字。此外,又见元代徐硕《嘉禾金石志》卷17著录《天庆观增修圣祖殿记》,《全宋文》据而收录,是篇当为碑记,末署“绍兴二十七年十一月一日,左朝请郎致仕维扬朱敦儒记”,未见书丹、篆额人姓氏,故未详是否出自朱敦儒撰并书。碑记当为楷书,期待碑记原石或拓本现世。再,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110《石刻文字八十六·西湖志碑碣·南山路》有“尹彦明等题名”一条:“在烟霞洞:‘雒阳尹彦明、赵伯奕、邢叔端、朱晞真……绍兴戊午十月四日同来。’篆书。摩崖。”绍兴戊午,即绍兴八年(1138)丁敬《武林金石记》卷五亦著录题名文字,并补记:“摩崖。纵一尺五寸,横一尺二寸。篆书五行,字径一寸六分。”阮元《两浙金石志》卷8著录为“宋烟霞洞题名”。但三家均未明确该摩崖篆书出自何人之手。按古人题名体例,朱敦儒(晞真)名列四友之末,其或为书者。若如此,则朱敦儒善篆书。综上所述,朱敦儒善书画,精鉴藏,其于书法诸体兼擅。目前所见朱敦儒书迹以见诸《凤墅帖》摹刻的小楷《挽太夫人挽诗一首》为最早。其小楷,以魏晋锺王为法则。其于法书名画多有题跋,尤其倾心于《兰亭序》,一如两宋文人士大夫。据朱敦儒传世题跋文字看,其早岁在中州期间就曾倾心书画;南渡以后,尤其是归老浙西嘉禾期间,复以展玩书画自娱。绍兴十六年十一月七日,在两浙东路提刑任上心生去意的朱敦儒有《跋兰亭帖》云:“乙夜展阅,时借得石本六,并予家摹二石参较,各有所长……时雨雪寒甚,书于会稽官舍和乐堂。希真六十六,已为请宫祠计,欲归老浙西。”不久,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守本官第一次致仕。又,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重阳前一日,第二次致仕闲居的朱敦儒《题吴道子天龙八部图》云:“仆生于西都,游于秦、魏,见吴生真迹以数百,古顾(恺之)、陆(探微)、杨(子华)、郑(虔)不复见……渡江来,今观遗墨,真所谓忽若神明,顿还旧观。”四朱敦儒传世墨迹多集中于绍兴十四年至十六年间所书。而《与益谦郎中札》的出现,为这一时间界限内的朱敦儒书迹,提供了又一“显迹”力作。《与益谦郎中札》是一件朱敦儒真迹无疑。无纪年,札中仅“夏暑方盛”“昨蒙误恩,今已到官”“昨晚次一到三衢”“十四日”等句表明时间为某年盛暑(江南一般在农历六月)十四日。因此,首先可以通过对朱敦儒传世书迹的风格类型作一比较,作出推断。此札书风与《跋米友仁潇湘图长卷》(绍兴十五年四月)最为相近,有较为明显的取法米芾行书的笔法特征,与草书意味较多的《尘劳帖》稍见差异。但是,两札用纸又似乎相近。同时,可以发现《与益谦郎中札》在部分点画上又存在局部粗壮的用笔特征,这一点又与小行楷《跋定武旧本兰亭》(绍兴十四年九月)存在风格上的密切关联。因此,此札书于绍兴十五年前后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根据札中文句结合朱敦儒生平行历作一推论,亦可以进一步佐证此札的时间。“敦儒昨蒙误恩,今已到官”表明这是一次外任地方官的除授。绍兴十四年,朱敦儒从都官员外郎除任提点两浙东路刑狱(宪治越州山阴,古称会稽,今浙江绍兴),次年六月到任,至绍兴十六年暮冬即罢职,丐祠,主管台州崇道观。“昨晚次一到三衢”表明已在衢州(古称“三衢,今属浙江),宋时与越州、婺州等同为“两浙东路”的辖属七州之一,朱敦儒有任上巡察衢州之行,完全符合职权范围。因此,结合“昨蒙误恩,今已到官”,这一“盛暑”“十四日”,以绍兴十五年六月十四日的可能性最为合情合理。再次,受书人“益谦郎中亲友”是考订本札的关键。按宋人亲朋好友间私札往来的礼数,断无直呼其名的可能,因此“益谦”者只能是某人的字而不可能是名。“郎中”在唐宋时为各部头司主官,次于侍郎。所以,本札受书人是一位官授(或曾授)某部郎中的朱敦儒好友。有论者提出为李益谦(李擢之子),李氏子名益谦,且辈分上小朱敦儒一辈,此于情理不合。有学者提出,受书人应为南迁后的翰林侍读学士、龙图阁直学士范冲(字元长,1067-1141)之子范仲熊(字益谦)。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1“绍兴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丙申”条:“范仲熊叙右承事郎。仲熊始坐明受中为郎,远谪。至是,刑部引赦,乞叙右通直郎与差遣。”坐明受中,即受到“明受之变”事件的牵连。建炎三年(1129)三月初五日,苗刘兵变,宋高宗退位,苗、刘立魏国公赵旉(高宗赵构之子)为傀儡皇帝,改元“明受”;四月初一日,高宗复位,初三日年号改回“建炎”。朱敦儒在绍兴三年特补迪功郎,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六年改左奉郎兼权兵部郎中。因此,朱、范二人不仅年龄相仿,而且在绍兴四年十月以后曾有同于行在(临安府,今杭州)为官的交会经历。综上所论,朱敦儒《与益谦郎中札》(《提宫帖》《暌索帖》)大概率书于绍兴十五年六月十四日。发信地点或在衢州,其时朱敦儒提点两浙东路刑狱巡察衢州。受书人或为好友范仲熊(字益谦),其时或在临安都中官授某部郎中。该札书法,被张珩审鉴为“较前帖(指朱敦儒《尘劳帖》)尤精”,又被今人视为朱敦儒传世书迹中“尺幅最大、字数最多、面貌最典型的一件”,对此,笔者甚为赞同。宋人书札传世不易,良可宝藏。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