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文徵明 草书诗三首 手卷

图录号:0428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文徵明 草书诗三首 手卷
图录号:
0428
年代:
--
艺术家:
文徵明
材质:
水墨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书法卷37.8×851.5cm;题跋卷37.5×573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
拍卖会名称:
北京保利拍卖202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仰之弥高—古代书画夜场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题签:1.文徵明书,舟中。2.文衡山诗卷诸家题跋,泰麓题。题盒:1.文衡山真迹诗卷。岩谷修题。钤印:岩谷修印。2.文徵明书,舟中。3.衡山诗卷诸家题跋。古梅修题。钤印:修。题识:舟中望虞山。十里琴川碧玉流,满川斜日载扁舟。名山自昔称乌目,胜践无缘空白头。常建诗篇萧寺在,昭明踪迹废台秋。何时樽酒将筇策,拂水帘泉次第游。澄江道中夜发。舟掠寒原宿梦长,苍然暝色翳蓬窗。三更风雨潮生渚,一棹空明月在江。映水飞星连野火,隔烟人语杂鸣飞。时时叠鼓平川上,惊起眠沙白鸟双。积雨。一雨垂垂春欲徂,弱云狼籍草纷敷。盆池水满鱼争跃,竹径泥深鸟乱呼。暝色排檐迷旦昼,凉声入枕梦江湖。山斋十日经过断,临得南宫水墨图。徵明。钤印:玉磬山房、玉兰堂印题跋:1.明治四十二(1909)己酉暮春穀日于东京赤坂町后街客舍。昂堂内武温识。钤印:修德立义、昂堂、平利靖印。2.明治二十五年(1892)壬辰七月初十日书于拙诚书屋,村山淳。钤印:淳印、大休氏。3.明治乙未(1895)秋日,斜谷老逸环斋玉灵清时年六十有七。钤印:乐琴书以消暑、洗耳秋江、一谷村农、环斋。4.明治癸巳(1893)一月,青山学人。钤印:嗜古、盐谷时敏、字修卿。5.明治壬辰(1892)七月二日,拙轩村山淳识。钤印:不如拙诚、拙轩、村山淳印。6.壬辰(1892)夏月,黄村。钤印:深心托豪素、向荣。7.明治二十六年(1893)八月,识东京望岳街环碧楼。羽峰南摩纲纪,时年七十一。钤印:嚣嚣如、纲纪之印、乐天知命。8.明治癸巳(1893)岁六月,成斋重野绎。钤印:续古堂、安绎之印。9.明治癸巳(1893)初秋,文庄石川兼六撰。村越向荣题。钤印:向荣。 此作品在保税状态下,成交后需在香港提货说明:1.岩谷一六题书法卷木盒。岩谷一六(1834-1905),名修,字诚卿,日本人。明治元年为征士,补总裁局史官。又经内阁书记官为元老院议员、贵族院议员。明治十三年杨守敬赴日与日下部鸣鹤,松田雪柯同入其门受教。被誉为十九世纪影响振兴近现代日本书坛的“三驾马车”之一。2.柳田泰麓为题跋卷题签。昂堂、村山淳、盐谷时敏、南摩纲纪、重野安绎、村越向荣等题跋。柳田泰麓(1862-1932),日本书道名家,创立泰麓书道会。3.盐谷时敏(1855-1925),汉学家,日本第一高等学校教授。4.南摩纲纪(1823-1909),号羽峰,明治时期人,学者,日本大书法家,东京帝国大学汉文学教授。5.重野安绎(1827-1910),鹿儿岛人,史学家。幕末曾学于蕃校造士馆及江户昌平坂学问所,后任蕃校教员。6.村越向荣,村越其荣之子,日本琳派画家。文徵明本作书诗三首,分别为《舟中望虞山》《澄江道中夜发》《积雨》,皆为其自作诗。前二诗中所描写之地,“虞山”、“澄江”分别是今天的江苏常熟和江阴附近。“琴川”是指常熟琴川河,“乌目”即虞山,也是后来清代画家“四王”之一,虞山人王翚号“乌目山人”的由来。涉及“澄江”之名句有谢眺(464-499)“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他出守定城途中,路经江宁三山,见美景而口占一绝《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李白对此倾倒倍至,有诗曰“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因苏州和常熟、江阴、镇江、南京等地都比较近,所以江南众多文人、书画家、官员等等都喜欢在这些游览胜地流连忘返、吟诗作画。同时也会即兴发挥,留下无数作品,供后人瞻仰膜拜,或者是每逢忆起过往,也会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文徵明关于虞山的著名画作是《虞山七星绘图》,款署:“壬辰(1532)夏日摹松雪翁笔。”尾纸有他同年所题《七星桧赋》:“琴川古迹得纵观,七桧象斗罗仙坛。真人手植自梁代,燧人之火不及钻。……”。文徵明有诗《甲寅二月廿一日宿常熟城外》:“琴川落日水粼粼,回首重来十二春。山色依稀乌目旧,风烟惨淡白头新。倚空雉堞森城守,满城戎衣感戍尘。独有堰泾堤上柳,依依临水似迎人”。文徵明在世之时,共经过两个甲寅年,即弘治甲寅(1494)、嘉靖甲寅(1554),弘治甲寅年其25岁(生于成化庚寅,1470),嘉靖甲寅年,他已然85岁了。如果根据字面的理解,如果他在弘治甲寅(1494)的十二年前到虞山,他此时年龄在十二、三岁。所以,很有可能此诗创作于嘉靖甲寅。当然,文徵明年轻之时,应不少次往返虞山胜地,以本作所书诗歌和《甲寅二月廿一日宿常熟城外》相比较而言,似乎前者在前。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本作诗《舟中望虞山》之后的十二个年头,文徵明作《甲寅二月廿一日宿常熟城外》。文徵明诗书画俱佳,所以为吴门之盟主。文徵明的诗歌风格特征是意趣雅致,飘逸含蓄,他的诗歌语言如白居易,较为平淡通俗,也正是这种简单通俗的表达方式促使文徵明更热衷于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将自己的生活赋予诗意,蕴含的人生意趣散发出别致的“闲雅”气息。而且,文徵明曾云:“盖程试之文有工拙,而人之性有能有不能。”他认为这种束缚人类天性的程序之文是毫无个人特色的,因此,文徵明的诗文常常多带有任情恣性的特点。这种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在书法上,是一种和静典雅,灵动飘逸,带有秀雅风貌的书风,可谓诗与书融,书为诗动。具体来说,其诗歌上,语句飘逸洒脱;书法上,用笔灵活自如。在中庸儒雅之貌中,不乏存在灵动之感,尤其是到了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用笔愈发娴熟,可谓心手双畅。此卷文徵明行草书三诗,三篇诗歌语言简单通俗,描写了文徵明与友人在山水间舟中之游或者斋中听雨的闲适之态,其用闲淡的诗风表达了自在闲适的内心感受。行草书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仔细审度可见其自赵孟頫上窥二王,而终成自己面目的风范。多用中锋,线条苍劲有力,结体张持有致,用笔劲健,奔放自如通篇气息畅通,浑成一体,毫无板滞之感。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如“无”、“空”、“舟”等字的书写,至末段之“声”、“断”字,似将流水付华年。尤难能可贵的飘洒之态中,展现的是文徵明书写此卷自首至尾无一懈笔,无一率笔,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其扎实的功力和纯熟的书写技巧,其超人的精力,都可作后学的典范。文徵明的大字行书风格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种风格,以二王、赵孟頫为基,学王羲之的《圣教序》笔意为主,虽为行书,但也不失法度,体态温和端庄。如其写《赤壁赋》,用笔含蓄遒劲,结体内敛俊秀,章法笔断意连、顾盼多姿,尤为精妙。第二种风格,是其晚年为了适应大字行书的书写,而选择取法黄庭坚笔意。本卷行草书是第一种风格,其用笔上加了些变化,是文徵明大字不类黄庭坚书风但融合了一定黄庭坚格调的佳作。因为字大笔画更加绵长,其中笔划中多了一些摆动,使线条更加苍劲流畅,风姿更加端整秀雅。从章法看此卷书作,排布端整秀雅,平正中寓畅快。加之点画苍劲有力,结体开展奔放、张弛有致,整幅作品上下呼应,左右映带,血脉相通,气贯神溢,笔法恣肆,跌宕起伏富有节奏,笔势圆转自若,瘦硬通神。足见文徵明对笔的理解和融合都达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根据其诗歌创作大致时间以及书写风格来看,是其六十岁之后的晚年所书。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