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乾隆帝 1772年作 行书七言诗 立轴

图录号:926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乾隆帝 1772年作 行书七言诗 立轴
图录号:
926
年代:
艺术家:
乾隆帝
材质:
洒金笺
作品分类:
尺寸:
140.5×81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中贸圣佳
拍卖会名称:
中贸圣佳 200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古代书画(二) 总成交额:15792.92万元 成交率:78%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录文:迩日雨来略觉稠,幸皆夜落晓晴投。固知弗碍何妨尔,祗为求全辄切愁。西北风吹碧空净,东南云敛翠凉浮。苟其患失无尔至,自审斯言能免不,喜晴一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世宗第四子,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生,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卒,在位六十年(公元1736-1795年),年号乾隆。自号长春居士,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等。禅位于皇太子(清仁宗嘉庆)后自称太上皇帝。弘历天资聪颖,精思敏学,深得祖父康熙帝的宠爱,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对书画诗文极为喜爱。从传世清内府收藏的书画上题跋之多,各名胜古迹乾隆御笔铭刻之滥,无不显示出其对书画艺术的倾心。在当上皇帝九年后,即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就命内直诸臣将内府所藏书画“详加辨白,遴其佳者,荟萃成编”,编篡了一部书画精品目录《石渠宝笈》。在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又下特谕,刻编《三希堂法帖》。谕中言:“我朝秘府,初不以广购博收为尚,而法书真迹,积久颇富,朕曾命儒臣详慎审定,编为《石渠宝笈》一书。因思文人学士得佳迹数种,即摹入石,矜为珍玩。今取群玉之秘,寿之贞珉,足为墨宝大观,以公天下。”从编入《石渠宝笈》的历代法书中“择其优者,编次抚勒。”历经数年刻成《三希堂法帖》。后又刻《墨妙轩法帖》、《重刻淳化阁帖》、《兰亭八柱帖》等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帖多部。至乾隆末年,御刻各种诗文及命大臣等书写的节日联句诗帖等一百多种。这些都足以表明乾隆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当然也为了显示自己的博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刻帖对清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乾隆在命编《石渠宝笈》谕中自述到“朕少年时间,涉猎书绘,登极后,每缘几暇,结习未忘,弄翰书毫,动成卷帙”。再从《敬胜斋法帖》中看,洋洋四十卷,每一卷至第四卷为其御制文,第五卷至第十二卷为其御制诗,第十三卷至二十卷为其书古人诗文,第二十一卷至第四十卷为乾隆临古今人书,为书凡二百六十余种,可见其对书法的钟爱和临池的功夫。近人马宗霍评价说:“高宗(乾隆)席父祖之余烈,天下晏安,因得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盖仿雪松,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是较中肯的定论。从乾隆大量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其真、草、篆、隶、行诸体皆能,以行草书为主。这与他的特殊地位和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历代法书名迹资源不无关系。前面谈到他曾临写过数百种法书名帖,下过很深的临写工夫。但乾隆最崇尚和钟爱的是元代赵孟俯。从他行草书作品中可以充分表现出来。在他“违而不乱,和而不同”的审美范畴原则下,又不完全照搬赵孟俯,也有文徵明的影子。他的字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但缺少变化和韵味,显得比较平淡,“少雄武之风”。
此幅洒金笺立轴,为乾隆书法作品中的精品佳作。纵观此轴确有其鲜明的个性和风格,用笔圆转,提按顿挫,任腕而出,示人以神融笔畅,毫无涩滞之态。结体端秀疏朗,字形流美,雅洁谨严,笔势流婉精熟,通篇章法齐整,雍容大度,将观者带进恬美、轻柔、顾盼生姿的艺术境界。杜维钧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