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清 尚勋 竹雕笔筒

图录号:566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清 尚勋 竹雕笔筒
图录号:
566
年代:
艺术家: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高13.7cm;直径5.2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福建东南
拍卖会名称:
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乘物游心·文房清供专场
拍卖时间:
2017年10月28日-29日
备注:
声 明:
款识:尚勋。尚勋,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清嘉庆、道光时期(1796~1850)的竹刻名家。善用留青法,造诣极高。竹 刻这一门文房艺术早在宋代就已经初见雏形,《竹人录》中引《清秘藏》的记载:“宋高宗时有詹成,能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花鸟,纤毫俱备。所制更有鸟笼等物,甚精。” “逸士取裁,得草木为知己”。仅仅是褚松窗《竹刻脞语》中的几句话,“截竹为筒,圆径一寸或七八分,高三寸余,置之案头或花下,分题斋中咏物零星诗稿,置之是中,谓之诗筒。”或者是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到的“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亦或者《竹人录》中“花鸟规橅徐熙,而写意人物山水,则在马、夏之间”,也足以令我们对竹制的文房雅物产生无限向往。竹刻艺术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清代金元钰的《竹人录》以及褚德懿的《竹人续录》中记载了一批重要的竹刻名家,在他们的手中,诸般技法逐渐成熟,竹成为了真正的艺术品,无论是圆雕、透雕、浮雕、薄地阳文、陷地深刻、阴刻、留青……都能在薄薄的一片竹上营造出别样的意境。远山淡石、丛竹枯木、茅屋小楼,乃至于历史典故、青铜彝器,在小小的一片竹板上,展示出无限深远的典雅意境。此次东南秋拍中上拍的一件清代尚勋的竹雕笔筒,就是这样一件典藏之作。作者尚勋乃是清代竹刻家,以留青竹刻笔筒擅名,其生卒籍贯俱不详,却是一位“艺高而名晦者”(金西崖语),是继张希黄之后的又一留青竹刻大家,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均收藏有他所创作的留青竹刻笔筒。此作当属尚勋由浮雕转为留青时较为早期的作品,因此在雕刻上除了留青之外,还略微保留了浮雕的技法,作者以精妙的刀法,在竹笔筒表面雕刻出中国传统仙神传说——“萧史弄玉”。《词谱》卷二十五引《列仙传拾遗》:“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这是中国艺术中常常出现的题材,明代仇英的《人物故事图册》中就出现过“吹箫引凤”一页,故宫博物院亦收藏有清康熙时期的刺绣《吹箫庆典图轴》,可见这一题材影响之广泛。在笔筒的下半部分,作者雕刻出蓊郁的树林和连绵的群山,梧桐树上栖息着凤凰,下掩映着楼阁——即《列仙传》中所说之凤台。四面敞开的凤台中,摆放着桌案和花瓶,有女子正凭栏眺望,似乎在抬头凝视着高远的天空,姿态娴雅宁静。而在笔筒的另一侧,上方云海之中,萧史正乘龙吹箫,似乎要向重云飞去一般。整件作品上下、正背呼应,构图兼顾了故事的整体性以及笔筒本身造型的特殊性。在雕刻手法上,作者巧妙地将剔地留青与阴线浅刻相结合,以剔地法营造出空明的背景,留青则突出了人物、树木、楼阁的层次,又以线刻法刻画出人物的五官、衣纹、树木的叶片脉络、龙凤的鳞片羽毛以及起伏的云海,层峦迭嶂、松云亭台,无一不精,极具趣味与美感。王世襄曾经比较张希黄和尚勋的竹刻艺术:“留青竹刻,希黄以后,当推尚勋。若论两家取景,颇有远近之别。希黄摄取远景,大山巨泽,高阁崇楼,气象不凡。尚勋雕琢近景,人物器用,状写入微。各有擅长,未容轩轾。”从这件笔筒上,亦可以看出尚勋竹刻“状写入微”的特点。此外,对于竹器的收藏,《竹人录》中有言,“其色红如琥珀着为上,鹅油色着并足宝贵”,这件笔筒色泽深沈,包浆浓厚,宛如琥珀一般,堪称佳品。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